2021/06/01
看《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时关注到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提到后结构主义时,特别的提到了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说到学生与工人的组织基本不是成型的,由于思潮非常分散,所以并不能统一为一个联合体。据我所知,他们基本分布在这些旗帜之下,比如社会主义/共产党,无政府主义,情景主义国际,学生组成联盟,工人在工会,并且由于纷争状态和混乱导致了失败。我似乎可以认为分散是失败的根源,但是究竟为什么是分散的。据说战后法国也存在婴儿潮,因为教育普及,激增学额与教席,使得他们产生了超多的大学生,扩充的大学生与教师也多无产阶级化,但我看他们终究没能免除分散和幼稚,我想这似乎是一种规律、特征。
书中除了说到资本主义政府和当时的教育系统是他们的敌人,还提到一点是说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斯大林式的,也背叛了他们的。故此,1968年五月风暴收场后,后结构主义从欢欣与幻灭、解放与溃败、狂喜和灾难的混合物之中孕育出来。罗兰·巴特在五月风暴后几年写出《文之悦》,他说到,一切理论、思想意识、确切的东西、社会责任都变成了可怕的东西,但知识分子依然可以尽情的在“写作”这块仅剩的飞地上驰骋,结构的专制可以暂时的被自由的语言运用打破,以获得一种喜悦。
美国1960到1970年代孕育出嬉皮和反文化,法国在1968年后思想上结晶出一个后结构主义,不得不说这真的很有这两国的鲜明特色。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分析到:『后结构主义的发展之一,是它变成了回避所有这种政治问题的一种便利的方式。德里达和其他一些人的作品严厉怀疑关于真理、现实、意思和知识的传统概念,认为所有这些都可以被揭示为依赖于种天真的语言表现理论。如果被表现的意思是词或表现符号的一种暂时产物,总是变化不定,半隐半现,那么怎么可能有任何确定的真理或意思呢?』因此我可以认为,知识分子笔锋指向了所谓的真理,比如,谁要是使用“真理”、“肯定”和“真正”这类词,后结构主义立即就会给其盖上一个“形而上学”的戳记,这便是知识分子进行抵抗的大战略,现在看来,不得不说这种战略别具一格的强力。可以看到,这种思想也许来自1968年之后的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