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1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笔记五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全部的《芬妮与亚历山大》,感觉这部电影会让挑剔无比的现代观众不满意,首先因为实在是太长了,竟然有五个多小时,尽管细节上情节上非常考究,但是终究属于艺术电影,并无吸引点吸引那些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现代观众。
在书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种对好莱坞电影/艺术电影之间相互对立冲突的分析,作者说到:『多年来,电影的首要政治问题便是“好莱坞电影”对“艺术电影”。这些术语看似过时,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门户之见却依旧是那样的现实和明确。从传统上而言,他们的争论一直停留在以下框架之中:大预算对低成本、特效技术对美术构图、明星体制对集体表演、私人融资对政府支持、作者导演对雇佣枪手。然而,在这些论战的背后却隐藏着两种针锋相对的人生观……一个对作家来说具有深刻含义的哲学矛盾。』
很明显,好莱坞的特征就是大成本、特效拉满、明星体制、私企融资、花钱造舆论,而艺术电影的特征似乎在每一个方面都与好莱坞的特征站在对立面。欧洲艺术电影发达,美国好莱坞全世界闻名,这其中的原因被这样解释:『美国人是从死水一潭的文化藩篱和一成不变的等级制度中逃脱出来的,对变化具有一种天然渴求。我们不断求变,试图找到救世之方,如果有的话。在编织好一张投入亿万美元的“大社会”安全网之后,我们现在又要将它撕得粉碎。相反,旧世界已经从数百年的惨痛经验中学会了畏惧这种变化,认为社会转型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战争、饥荒和混乱。』
我看到,其中的大社会、伟大社会概念指的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林登·约翰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的一系列改革行动,其历史深度与广度堪比罗斯福新政,旨在消除歧视与贫困,并且我看到维基里说到,自新政后,民主党一直以弱势群体的保护者自居,伟大社会计划通过杜鲁门和肯尼迪的承上启下后,约翰逊总统任期达到极致,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1965年的十五年间,在美国发生了一次次唤起美国民众对自由、平等、权利的新理解和新要求的民权运动,这让全国逐渐产生了一种道德升华的心态,最后,在里根时期,伟大社会计划已经导致了严重通胀和福利负担过重,因此被新自由主义的观念取代。
因此我感觉,美/欧、好莱坞/艺术电影观念的分歧背后实际上是在文化发展、历史经验上的分歧。欧洲经历的纷乱、战争,还有对上帝的怀疑与抛弃等等新思想观念不止从电影方面可以看到,也可以直接从哲学领域看到,甚至它们两者也是有联系的,比如说欧洲常常诞生以某种思想为根基的电影实践,据我所知,情境主义电影就是一例。而美国的电影业往往是以商业为根基。
作者还具体的总结这一对矛盾,说到:『我们对故事的两极化态度:好莱坞质朴天真的乐观主义(不是天真地相信变化,而是天真地坚信正面变化)和艺术电影同样质朴天真的悲观主义(不是天真地不相信人类环境,而是天真地坚信人类环境除了负面或静止便别无可能)。好莱坞电影常常出于商业的考虑而并非对真理的召唤的回应,而强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非好莱坞电影则常常为了时髦的缘故而并非对真理召唤的回应,一味沉湎于生活的阴暗面。而真理,却总是停留在中间的某个地方。』
我找到的一本写电影史的书《欧洲电影类型:历史、经典与叙事》,我查了其中的内容,了解到了诸如英格玛·伯格曼之类的导演是怎么的活下去的,书里说到,这种自编自导的导演好莱坞不会用,因为好莱坞总是追求利益的,他们的电影厂/制片人决定电影内容。并且欧洲艺术电影的导演预算很少,观众非常的固定,往往常年用一个忠心耿耿的小团队拍摄,并且创作的耐力、毅力非常的大,总之处处于好莱坞大相径庭。我还看到有一部电影很能说明欧洲艺术电影导演的境况,那就是费里尼《八部半》,这部电影里,团队成员的养家糊口问题正是电影导演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