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662|2020/12/20 07:57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20

大逃杀的意思是一定数量的人相互残杀直至最后一人生存,是越来越窘迫的情况下,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厮杀,而且除此以外绝无其他出路。把这种情况套用在国际上,自二战、冷战、信息革命至现在,虽说没有出现多数国家被吞灭,也没有见到生存空间上越来越窘迫,但是依旧形成了全球独霸和垄断地位。因此,大逃杀从这个角度看,有可能成为一个未来的好寓言。人们会不会又迎来一个充满鲜血的结局?由此我也联想到了大屠杀。

齐格蒙·鲍曼有一本书名为《现代性与大屠杀》,我以前听说过,这回我查了一下资料,读了一下前言。我知道他是从社会学角度去观察大屠杀,他认为现代性和大屠杀是有关系的,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并非是人类朝野蛮文明进行一段时间的倒退,大屠杀应当作为一件与现代性、理性化相联的事件被重新审视。

大逃杀、大屠杀,一字之差,一个是虚构的一个曾真实发生,都是人类进入鲜血淋漓的极端情况。它们好似是向野蛮文明进行了倒退,但其实并非如此。《现代性与大屠杀》我读了导论部分,说到大屠杀实际上是有自己的特殊性。这里面我理解,纳粹的大屠杀是有一种现代性,甚至我可以说是有一种“德国性”在里头,比如说集中营就是一个德国式工厂,原材料是人,产品是死亡,高效率的铁路交通线是用来大批运输原材料用的。由于毒杀人类是一个重要的加工工序,那么毒气这种工业品就也是原材料了。再看看象征现代工业的大烟囱,在集中营的死亡工厂里正好也有。

与大屠杀的德国性相比较,大逃杀则有一种日本性。

其实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侵略期间的行径也是非常有独特性,处处可以看到那些只有日本人才有的的思考方式,诸如武士道与死亡观念,集体主义,还有资源极度有限的情况下所奉行的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必将胜过物质的匮乏,我觉得执着于细菌武器的研发其实是那种致力于以最小资源取得最大收益的精神。

或许霍布斯的理论永不过时,不管以后文明进步到何种高级的地步,只要一不小心,或者到了什么历史阶段,霍布斯说的那种情况就会一下子被召唤回来,残暴的展开,也可能是独特的展开。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