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3626|2020/12/12 09:25 下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2020/12/12

看了一个纪录片《两个小时的世界历史》让我深感这类东西做起来实在需要深思熟虑。

比如世界历史从哪开始?有没有必要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石器时代从这部片的百分之多少开始?工业革命从百分之多少开始?

按我一开始想的,在两小时的局限内,必须展现有用的内容,语句肯定要非常连贯、快速,因为要展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要不就转换思路,根本就不用任何解说,简单的把各种我见过的纪录片以及特效切成细细的碎片然后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概念影片。

如果世界历史提到了宇宙大爆炸,那它应该占比多少呢?就假设我需要表现宇宙大爆炸到地球诞生,这一段占比太大就成了天文学科教片;占比太小,就感觉视角不够大,体现不了我们与宇宙各处的紧密关系。

我心中的合理表现方式大概要把内容分三份,宇宙诞生到地球出现、地球生命演化到人类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到现代,三等分这个结构可能比较符合我的心理预期。

我看过的许多世界历史是不考虑宇宙诞生的,这说明作者世界观的深层里没有这种意识,理解世界二字,所有人都不尽相同,我具有这种意识也不是什么优越的东西,也只是说明我的思考方式与世界观。

世界历史里要展示宇宙诞生的必要性,是因为世界历史的各处是联系的,万物都是联系的。比如我这回注意到一条关于铁矿石的线索,我看了这个纪录片又查了一下地质有关的资料,大致理解了人们开采的铁矿石形成原因,是因为古地球有制造氧气的菌释放了大量氧气,再加上海水里溶有很多铁,某些条件下,氧与铁作用,使得铁富集在一起,长期作用就成了现在的矿床。再向前推演则是因为超新星形成这样的重元素。我们的身体组成也是与此有关,即便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也有关系,由此万物的联系就显现了。

把世界历史浓缩进2小时必定要提取最重要的东西,但是挑选的过程就会尽显作者的主观喜好,因为人种、国籍、学识、经历、视角都不相同,所以我感觉每个人都是一个哈哈镜折射了世界。这让我想到前些天读过的《不合时宜的沉思》关于历史那一章。

我觉得自己倾向于表达对人类文明危机的担忧,可能我会把我感受到的人类间不平等着重体现一下,比如我想,我看的这部纪录片如果能再深入的体现出现代奴隶制和资本主义制糖业里的贪婪与血汗就很棒。

启发我的是最近看到的《詹姆斯·卡梅隆:再见泰坦尼克》这部纪录片,里面最后说到,电影泰坦尼克号是一种隐喻,这艘船代表了整个社会,宏大船只的修建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船舱等级隐喻了人类的社会阶层,冰山正是一个绝妙的对象,象征人类未来的危机,例如气候变化。以船喻社会确实很巧妙,我就在想,这艘船的倾覆源自自大又无知的掌舵者迎头撞上危机,应对乏力,脆弱的文明面对强劲的自然不堪一击,逃生的混乱场面好比一副末日时刻的清明上河图,总之这种缩影可以一股脑地把社会各个角度全都显露。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