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沧浪一苇

 ID:2642|2020/05/21 11:36 上午|沧浪一苇|
  tag:随笔

我看到复旦人工智能课的第6集,名字特长,叫维特根斯坦、“颜色不相容”、框架问题和拆弹机器人,里面说到,究竟为什么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写作风格非常的不一样?

后期维特根斯坦写作非常的散文化,公开课说他的这种风格非常像后现代写作风格,但是这绝非是他刻意为之,而是他非常想要写成一个完整理论系统,但是太难了,所以写的散文化就是一种权宜之计。

公开课把这种写作方式对比当代人工智能课本,比如当代人工智能教科书里常常在每个章节里讨论一个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完全没有大关联,比如一章里写符号AI处理问题的策略,下一章就写贝叶斯网络,下一章写神经元网络,下一章写遗传算法,看了上一章对下一章理解没用,因为没有技术联系。

像维特根斯坦这种工科理科出身的人和其他非工科出身的哲学家气质完全不同,他数学底子好,所以他可以把糅合哲学数学做的很好。我不得不想到,现代为什么学科之间开始大量交叉?还不是因为熟练掌握两门学问的人越来越多。

我或许可以说交叉才是真正的正道,哲学讨论里经常需要涉及到科学内容,如果一个欠缺扎实理科底子的人去讨论哲学,那他不就很有可能在科学方面瞎扯淡吗?

2025年1月
« 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我的书籍目录

我的Wiki

哲学史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