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这个评价仔细想来用在两种情况下。
一种是形容一商品特别有用,一种是形容一非商品的东西,比如说形容一个人有什么品格对社会有价值。这两种东西都叫价值,貌似一样,我又觉得这两者不一样。一者实实在在的,一者是看似虚无缥缈的。
对此,齐美尔《货币哲学》分析卷第一章第一节4里面我看到,文章对于价值这个词的现象进行了阐述。初步的,齐美尔把价值的前一种含义定义为是“距离”造成的。
也即是说,一个我觉得很有价值的、又不属于我的东西,它距离我很远。距离我很近,我唾手可得的东西即是没有价值。我失去一物,物距离我变远,我就可能会感到它又有了价值。
我是主体,我憧憬的东西为客体,那么我试图征服、拥有客体,这句话的内涵就是价值。主客体融为一体时,即是我克服困难和阻力拥有了客体,价值就像是消弭了。
书中这一段话也提到了费希特的理论。我想其实也可以说这种价值的解释也契合费希特的哲学。在武汉大学西方哲学史公开课视频的费希特部分,我看到公开课说到费希特研究形式逻辑里的A=A、A≠-A这两个看似无意义的式子,居然起来变化的很有意思。
公开课里说A=A的等于号不是单纯的等于号,而是A设定A,我自己设定我自己,A≠-A,是我设定非我,“非我”就是指的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之外的东西。
费希特语境下设定一词的意思就是与世界打交道、触及世界、做,只有A去做自己它才是A,A也不可能永远静止不动什么不做。能动性在费希特这里被重点强调,例如爱因斯坦是爱因斯坦,花费了他一生时间,一生的努力,重点在于去做、去行动。
而A不等于非A,就也可以与齐美尔阐述的商品价值联系起来,我面对一商品,这个“非我”,我主动设定非我,主动设定了商品它有价值,我主动的克服阻碍,努力让非我属于我,这就是费希特行动哲学中的一些道理。
商品的价值与看似虚无缥缈的价值这两个含义对比下,商品价值被大众重视,这是是费希特行动哲学里的东西,大家在克服距离、困难,努力想获得商品。而齐美尔认为,与此对比,那一种看似虚无缥缈的价值,比如一个人的外表性格里有道德、尊严、美、强、优雅,具有真正的价值,这种真正的价值有个特点,就是用钱衡量它并无意义,齐美尔认为,拥有了这种真正价值,他不是费希特语境下“我与非我”的关系,而是费希特哲学里“我与非我”的对比的消失。